
走进中药房,常会被一股独特而沁人心脾的香气萦绕。这不仅仅是好闻的气味,在中医的智慧里,草木的“香”蕴藏着治病养生的密码,更是解读中药性能的一把关键钥匙。
中医认为,人体通过“五感”感知世界,其中嗅觉感知的“香”气,是天地自然赋予的重要信息。《黄帝内经》就提到“天食人以五气”,这“气”就包含了我们能闻到的各种气味。中医香疗,正是利用芳香中药散发的这些特殊香气物质,通过吸入、外用或内服的方式,作用于人体的生理、病理和心理状态,从而达到预防、治疗或康复效果的一种传统自然疗法。
芳香中药之所以特殊,核心在于它“以气(香)用事”。这个“气”有两层意思:
鼻子闻到的“香气”:这是识别药材好坏的重要指标,就像看外形、颜色、尝味道一样,香气浓郁纯正往往是品质优良的标志。
药效发挥的“动力”:这指的是“香气”所代表的内在药性力量。它能概括芳香中药的核心功效,比如驱散污浊病邪(辟秽)、发散外感邪气(散邪)、开通鼻窍耳目(通窍)、化解体内湿气(化湿)等等。
要真正理解芳香中药如何“以香用事”,就需要把它放在中医完整的药性理论框架里来看。中药的药性理论,是从不同角度认识与概括中药作用性质的理论,其内容有四气、五味、芳香、归经、升降浮沉、毒性等。接下来,我们就重点看看“香”这个特质,是如何与中药的其他“性格”紧密配合、共同发挥作用的。

古人观察到,浓烈的香气往往伴随着温热之性。《本草经疏》直言:“凡香气之甚者,其性必温热。”厨房里常用的香料如肉桂、肉豆蔻,以及药材中的木香、苍术、厚朴,都是芳香温热药材的代表。它们如同小火炉,能驱散体内的寒气湿浊。
然而,香药的药性并非均囿于温热之属。金银花的清香、茵陈的蒿香、青蒿的独特气息,都带着凉性,擅长清热解毒。此外,佩兰、枫香脂、没药、荷叶等香气平和的药物则占据着中间地带,性质不偏不倚。因此,药香是寒是热,需细细体察,不可一概而论。

当你闻到藿香、佩兰等芳香中药时,是否常联想到一种“辛”的感觉?古人早就将“辛”与“香”紧密相连。藿香“禀清和芬烈之气,故其味辛”,佩兰也是“臭香,味辛”。这是因为芳香中药大多具有辛味“能行、能散”的特性,能开通毛窍、发散外邪、行气活血,如紫苏叶发散风寒、薄荷疏散风热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带香气的药都标辛味,也并非所有辛味药(如辣椒)都有香气。“辛”主要描述药效特点(行散),“香”则侧重气味特质,二者从不同角度刻画药性,相辅相成,共同构建中药的性能图谱。

香气入体,最爱去往身体的哪个部位?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》点明:“中央色黄,入通于脾……其臭香。”后世医家如李杲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强调:“芳香之气助脾胃”,《药品化义》更明言:“香气入脾”。脾胃作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,主司水谷运化,尤其喜欢芳香之气。
芳香能唤醒慵懒的脾土,化去湿浊,促进运化(如藿香、苍术)。此外,香气也善于通达肺窍(如辛夷、白芷通鼻塞)、疏解肝郁(如玫瑰花、香附行气解郁)、调理肠胃(如木香行胃肠气滞)。因此,芳香中药主要归脾、胃、肺、肝、大肠经,心肾次之,如同循着特定的香气通道作用于身体各部。

药香在体内是轻盈上升,还是沉降向下?这取决于香气结合了何种味道与寒热属性。藁本辛温香燥,“性味俱升,善达巅顶”,是治疗头顶痛的要药;薄荷“轻扬升浮”,擅长疏散头面风热;而丁香则“最止呕哕”,香气中带着沉降之力,能压制胃气上逆导致的呕吐。川芎更是多面手,能“上行头目,下调经水,中开郁结”。
一般而言,香气配合辛、甘味,且偏温热的,多具升浮之性(如薄荷、藁本);若香气配合酸、苦、咸味,且偏寒凉的,多具沉降之性。一缕药香,在体内自有其运行轨迹。

芳香虽好,过则为灾。部分香药辛香燥烈、走窜之力太猛,使用不当反会耗伤人体正气。元代名医朱震亨在《局方发挥》中警示:香药“香窜散气”,误用或久服“无不被祸”,易导致“伤阴、耗液、动血、助火”。清代医案《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》也屡屡告诫:“凡血液枯槁,大忌香燥”,“虚质不可专以辛香”。
像沉香这类深入下焦肾经的香药,疏泄肾气,体虚劳损之人尤其需要慎用。因此,香药虽芬芳,贵在配伍得当、中病即止,切不可贪恋其香而滥用。
一缕药香,承载着中医对自然药物特性的深刻洞察。它不仅是怡人的芬芳,更是寒热温凉的信号、行散通滞的动力、醒脾开窍的钥匙。理解“香”与四气、五味、归经、升降浮沉、毒性的复杂关系,我们才能更安全、更精准地运用这份来自草木的芬芳智慧,让其在现代健康生活中继续散发独特的魅力。
参考文献:
[1]赵海平,康林之,罗云,等.芳香中药“以气(香)用事”探析[J].中医杂志,2021,62(09):743-747.DOI:10.13288/j.11-2166/r.2021.09.002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