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陈皮精油:研院配方使用频率TOP1?这个精油的实力绝对被低估了

陈皮精油:研院配方使用频率TOP1?这个精油的实力绝对被低估了

时间: 2025-04-18    浏览量:12     分享:

组 8.png


陈皮,并非普通橘子皮,而是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。这种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广泛生长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,广东新会、广西、四川、江西等地尤为知名,其中“广陈皮”更是道地药材中的佼佼者。


从植物学来看,橘的品种多样,包括茶枝柑、瓯柑、四会柑等,不同品种的果皮在形态、香气和成分上略有差异,但均需在秋冬果实成熟时采收,剥取外层果皮,晒干或低温干燥后,经数年贮藏才能成为药用陈皮。贮藏过程中,果皮中的辛辣成分逐渐挥发,香气更醇厚,药效也更温和持久。

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橘皮,苦能泄能燥,辛能散,温能和”,中医认为,陈皮性温、味辛苦,归脾、肺经,具有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的功效,是治疗脘腹胀满、咳嗽痰多等症的常用药。


组 8 拷贝 2.png


陈皮既是传统中药材,又是日常食材,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使用历史。早在汉代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陈皮就以“陈久者良”被记载,意为经过多年贮藏的橘皮药效更佳。新鲜的橘皮需经过至少三年的陈化才能称为“陈皮”,贮藏时间越久,药效越佳,价格也越高。现代研究发现,这种“越陈越好”的特性与陈皮中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。



陈皮精油:柑橘香气的分子解析


陈皮精油约占陈皮总量的2%~3%。这些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,散发着清新柑橘香,夹杂着木质调的沉稳,不仅是食品调味、日化香精的重要原料,更是其药理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。


传统提取方法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,将陈皮与水共热,通过蒸汽携带挥发油冷凝收集。现代技术如超临界CO₂萃取、低温连续相变萃取等,能更高效地保留精油中的热敏成分。研究表明,超临界萃取的精油提取率可达3.31%,显著高于传统方法。


组 8 拷贝 4.png


通过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技术(GC-MS)分析,陈皮精油中已鉴定出160余种化合物,主要包括单萜烯、倍半萜烯和含氧化合物。其中,D-柠檬烯和γ-萜品烯被确定为质量标志物:


D-柠檬烯占精油总量的70%~90%,具有抗氧化、抗炎和镇静作用,还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γ-氨基丁酸受体,缓解焦虑和失眠;γ-萜品烯占比约5%~15%,具有抗菌活性,尤其对呼吸道感染和皮肤炎症有显著效果。


现代研究还发现,不同产地的陈皮精油成分差异显著:新会陈皮中α-蒎烯含量最高,四川陈皮富含α-法尼烯,江西南丰陈皮以β-蒎烯为主。这些差异为精准提取和定向应用提供了依据。



时间的力量:贮藏如何改变陈皮精油?


“陈久者良”不仅是经验之谈,更有科学依据。研究发现,陈皮在贮藏过程中,其精油成分会发生动态变化:


低沸点的单萜烯(如D-柠檬烯)会缓慢挥发,而高沸点的含氧化合物(如α-松油醇)逐渐增加,使香气从清新转向醇厚。长期贮藏中,氧化和酶解反应会催生醛类、酮类等新物质。例如,贮藏10年以上的陈皮中,α-甜橙醛含量显著升高,赋予其独特的甘甜气息。


组 8 拷贝.png


随贮藏时间延长,精油的抗氧化能力提升。例如,20年陈皮的挥发油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比新皮提高30%以上。不过,并非所有成分都“越陈越好”。部分研究表明,D-柠檬烯在贮藏初期含量上升,但超过20年后可能下降,提示最佳陈化年限需进一步探索。



药理作用:从“理气”到“全身调节”


·消化系统调节

中医称陈皮为“理气圣药”,精油中的活性成分能精准调控胃肠功能——既促进胃动素分泌、增强胃肠蠕动,化解腹胀、消化不良;又能抑制肠道平滑肌过度痉挛,缓解腹泻。


·抗炎抗氧化

D-柠檬烯和γ-萜品烯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,可清除自由基,抑制炎症因子(如NO、TNF-α)释放。实验数据显示,陈皮精油抗炎效果优于部分西药,且陈化年限越长,抗氧化活性越强——这与黄酮类成分随贮藏时间增加密切相关。


组 8 拷贝 3.png


·神经系统调节

柑橘香气不仅是嗅觉享受,更是天然的“情绪调节剂”。通过鼻腔嗅觉通路,精油成分直接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,激活GABA受体以镇静安神,改善焦虑与失眠。动物实验表明,它能提升抑郁模型小鼠的脑内神经营养因子,减少消极行为,为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心理困扰提供温和的疗愈方案。


从一枚普通的橘皮到“百年陈皮”,时间的沉淀不仅成就了陈皮精油的药香,更印证了中医香疗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。这缕源自柑橘的芬芳,正从肠胃调理延伸至全身健康,为现代人提供“天然、温和、多效”的健康解决方案。


参考文献:

[1]朱丽云,柳小莉,郑琴,等.陈皮挥发油质量标志物预测及GC-MS定量分析[J].中国中药杂志,2021,46(24):6403-6409.DOI:10.19540/j.cnki.cjcmm.20210924.302.

[2]曾鸿莲,曾林燕,陈佳美,等.不同贮藏年限陈皮化学成分的差异性研究进展[J].亚太传统医药,2023,19(07):221-225.

[3]张赟赟,巫凯,杨海船,等.关于陈皮的成分和应用研究进展[J].大众科技,2023,25(07):69-73.